Press Releases/ Announcement
輝能科技打破固態電池量產與成本魔咒 以專利領先、GWh級產線驗證與優化成本結構 驅動全球商業化加速
Press Information
Aug 19, 2025
「一顆不會自燃、擁有全球最高導電率、可大規模量產,且具成本競爭力的電池,不再只是想像。」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電池安全標準加速升級的背景下,固態電池技術已成為產業高度關注的未來核心解方。輝能科技今日宣布推出全球首款可量產的第四代固態鋰陶瓷電池平台,標誌著固態電池正式跨越從實驗室走向商業落地的關鍵門檻。
此項技術創新以輝能自研的「超流體化全無機固態電解質」為核心,完成整體鋰陶瓷電池系統的最後一塊關鍵拼圖,成功建構出一個兼具可擴展性、可製造性與成本競爭力的量產平台。從材料升級、結構優化到製程整合,此次躍遷不僅止於電解質突破,更涵蓋電芯設計、製造流程與設備體系的全面重塑,展現出高度系統性的研發成果。
憑藉長年技術深耕與全球專利布局,輝能已在台灣桃園建構GWh級示範產線並穩定出貨,並加速法國敦克爾克啟動超級工廠佈局,進一步推動供應鏈在地化與產能規模化。此次發表的第四代平台,在「安全 × 性能 × 成本 × 可量產」四大指標上全面到位,展現其在下一世代電池產業中作為標準參照與價值鏈核心的關鍵地位。
【架構定義者:從原創設計到產業共識,我們不只走得早,更讓產業走得一致】
根據全球專利資料庫分析,輝能科技自 2010年起即展開固態電池核心架構的專利布局,迄今已累積超過 286件涵蓋電芯結構(包括單電芯與雙極結構)、及其相關製程,以及配套設備設計的國際專利。這些成果不僅展現原創技術實力,更為市場授權、策略聯盟與產業擴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電芯架構設計領域,輝能率先提出多項具突破性的設計概念,並勾勒出新一代固態鋰電池的「產業標準樣貌」。近年來,國際多家電池新創與汽車製造商相繼公開具備高度相似性的堆疊與封裝架構,反映該技術方向已成為產業共識,也再次驗證輝能早期設計在可行性與前瞻性上的領先地位。
業界常以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來形容這種技術上的集體趨同。如今,這套設計邏輯正逐步成為全球固態電池領域的共同語言,亦進一步鞏固輝能在電芯結構設計與製程整合領域的領導地位。
輝能科技自 2010 年起布局固態鋰電池核心專利,涵蓋單電芯與雙極結構、陶瓷隔離層、製程與設備整合等上位技術,逐步構築全球專利護城河。時間軸顯示輝能早期專利方向,已成為國際主要廠商近年追隨的設計路徑,驗證其前瞻性與可量產可行性。
輝能科技自 2017 年起在雙極電芯(BiPolar+)與陶瓷隔離層架構展開專利布局,涵蓋結構設計、製程方法與系統集成等上位技術,形成全球領先的專利網絡。圖中可見多家國際車廠於近年陸續申請相似專利,印證輝能設計路徑的前瞻性與主流化趨勢。
面對固態電池量產的高門檻挑戰,輝能已率先完成從材料、結構、製程到設備的全鏈條技術整合,並推動開放式合作機制,攜手上下游夥伴共同建構一條可擴展、可標準化的產業價值鏈。當多數企業仍對量產可行性抱持觀望態度之際,其領先的系統性佈局,已為固態電池產業的商業化轉捩點開啟重要一頁。
【從試驗到實績:高直通率驗證固態電池可量產之路】
電池技術能否落地,不僅取決於實驗室的數據,更仰賴穩定、高直通率、高一致性的製造能力。
自 2013 年建構首條 0.01GWh 樣品線以來,輝能科技始終秉持「每項創新都必須走進真實世界」的理念,持續累積製程驗證與量產經驗。2017 年,輝能率先建構全球首條採用 250 至 330mm 寬幅的卷式全陶瓷隔層固態電池試產線,並於 2018 至 2019 年完成與威馬汽車、天際汽車的全球首次固態電池實車上路測試,成為業界最早實現量產級應用的技術先驅。
在量產設計方面,輝能自片式架構逐步演進至更具製造效率的卷式電芯,成功研發出具備全陶瓷隔層、容量從早期的10 Ah 到後期的170 Ah 的車用固態電池樣品,並率先從2016年提供多家歐洲與亞洲車廠導入測試。
2023 年,輝能完成全球首條 660mm 寬幅、GWh 級的卷式固態電池量產線建置,為該技術實現規模化量產奠定重要里程碑。該產線自 2024 年起第三季已穩定出貨超過 50 萬顆固態鋰陶瓷電池,驗證其在直通率控制與大規模製造穩定性上的綜合實力。此外,輝能亦為全球唯一同時具備固態電芯與模組,通過國際公正第三方 TÜV 的安全與電性雙重檢測之業者,進一步強化其在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創辦人暨執行長楊思枬表示:「交付只是起點。我們已經建立起一條可複製、可擴展的固態鋰電池產業線,接下來的任務是持續優化、精準對齊全球產業需求。我們將持續與各界夥伴協作,深化落地,攜手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與成熟。
【產線背後的核心:創新材料,引領整體製造宇宙再定義】
「電池是化學工業,不是數位晶片。改變配方,就得重構整個製造宇宙。」
正如創辦人所言,輝能從不僅僅為製造電池而開發材料,而是以電池系統思維設計出可整合的產線製程架構。
自 2010年起,輝能科技即啟動固態電池上位架構的關鍵專利布局,涵蓋單電芯與雙極模組設計,為後續產業標準化奠定技術基礎。2017 年,輝能建置自動化試產線,成功實現 90% 以上的全線直通率,展現其在系統整合與製程控制方面的深厚實力。
為促進固態電池產業正向發展與技術共識,輝能於 2024 年公開全球首條 GWh 級固態鋰陶瓷電池量產線影片,成為首家完整揭示全流程製程的企業。
影片詳細展示了從「前段的靶點對位印刷、陶瓷隔層濕式塗布,中段的框膠印刷正負基板對位貼合、無高分子隔膜單雙電芯( Inlay) 結構堆疊,到後段軟包無須注液即封裝的核心步驟」,不僅證明其技術的成熟與可落地性,更以開放姿態提供業界系統化、具脈絡的製造參考。
台灣桃園的示範量產線已成為多國決策單位、產業夥伴密切關注與實地考察的量產樣板,顯示其技術展示不僅具示範意義,更具備推動整體產業進展的價值潛能,正逐步成形為可被廣泛應用、共同採納的「固態鋰電池製造宇宙」。
輝能科技自研GWh級次世代固態鋰陶瓷電池量產線,採用高速捲對捲陶瓷隔膜塗佈(30–50米/分鐘)、旋轉塗膠(15–30米/分鐘)、高溫高壓層壓及全球首創模組化 Inlay 單元設計,實現0.1秒/片極速疊片並免去液態電解液注入,大幅簡化製程、提升良率與安全性。2024年營收達530萬美元,深獲客戶認可,年增134%,驗證技術實力與全球擴張潛能。
【成本優勢顯現:打破固態電池高成本迷思】
成本,一直是固態電池無法規模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長期以來,固態電池「高成本、難落地」的觀點深植產業界。儘管全無機固態電池具備出色的安全性與電化學性能,但面臨材料昂貴、製程繁瑣等技術挑戰,遲遲難以跨越量產門檻。輝能科技研發的全陶瓷隔層與第四代「超流體化全無機固態電解質」(SF Ceramio),正是在這一困境中實現突破,於材料設計與製程整合方面完成多項關鍵創新。
比較起硫化物固態電解質,SF Ceramio可以大幅簡化固態電解質在初期極層製作的流程,並有效降低乾燥室負荷,使整體製造流程更具效率與可擴展性。
在材料成本方面,SF Ceramio 僅為傳統硫化物系統的 3~5%,未來更具備與液態電解質比價的潛力。這項創新不只是理論上的成本優化,而是經由實際工程設計與示範產線驗證的成果。
透過材料創新與製造友好性的雙重突破,輝能科技成功重塑固態電池的成本結構,實現從研發走向規模化量產的關鍵躍遷,為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鋪設一條可行、可擴展、可負擔的實踐之路。
這項電解質創新亦與輝能自 2010 年起所布局的電芯架構與製造平台相輔相成,強化第四代鋰陶瓷電池的系統整合與量產能力,並具備良率控制基礎與跨場域應用潛力,涵蓋車用、儲能、國防與航太等關鍵領域,為固態鋰電池的大規模導入奠定堅實基礎。
【領先,不是因為與眾不同,而是因為讓世界看見方向】
從材料發明、製程設計、專利布局、設備整合,到量產驗證與穩定出貨,輝能科技近二十年來始終致力於打造一個真正可大規模實現的電池未來。 如今,隨著全球多家電池企業陸續採納與輝能相似的製程路徑與結構設計,這項早期開創的技術軸線已逐步轉化為產業主流,這種來自全球產業的「技術共振」,顯示其高度的可行性與前瞻性,也進一步鞏固輝能在電芯架構、製程整合與設備工程領域的領導地位。
第四代平台所展現的製造能力,不僅具備全球擴展潛力,更能在終端市場創造具體可感的價值。未來,輝能將持續攜手上下游夥伴與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打造一個更安全、更高效、更永續的減碳未來。
About ProLogium :
成立於 2006 年,輝能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次世代鋰陶瓷電池研發及製造的能源創新公司。其獨家技術涵蓋上千件全球專利(含申請中及已獲證)。自2013年推出全球首款全陶瓷隔離層的次世代電池後,2025年再度率先推出全球首創「超流體化無機電固態鋰陶瓷電池」。輝能於台灣桃園建置的十億瓦時等級超級工廠(Giga Factory)量產示範線已於2024年投產,短短一年半內突破 50 萬顆電芯出貨量,穩健供應全球市場,展現輝能在技術落地與大規模交付上的領先實力。2024年5月,公司於巴黎-薩克雷啟用首座海外研發中心,為歐洲市場量身訂製技術解決方案。位於法國敦克爾克的海外首座超級工廠則於同年底成功通過環評與建照雙許,預計2026年動工,2028年啟動第四代電池量產,2029年建成4GWh產能,並於2030年全面投產。